孕期體重變化:
不同孕周時的體重增加明細表(g)
孕周 | 胎兒 | 胎盤 | 羊水 | 子宮 | 乳房 | 血液 | 組織間液 | 脂肪 | 體重增加總計 |
10周 | 5 | 20 | 30 | 140 | 45 | 100 | 0 | 326 | 660 |
20周 | 300 | 170 | 250 | 326 | 180 | 600 | 30 | 2050 | 3900 |
30周 | 1500 | 430 | 750 | 600 | 360 | 1300 | 80 | 3480 | 8500 |
40周 | 3400 | 650 | 800 | 970 | 405 | 1256 | 1680 | 3345 | 12500 |
注:上表參考《實婦產科學》
提示:孕婦的體重并不完全代表胎兒的生長發育。
1、子宮內容物只占孕婦體重增加的25%,而75%都是孕婦本身的增長;
2、每個孕婦懷孕時的變化不同,有的孕婦懷孕后體重增長非常明顯,而有的孕婦卻不會因為懷孕而長胖,只是略比孕前胖了些;
3、每個孕婦懷孕前基礎體重不同,懷孕后體重變化也各有差異。
體重增長規律大致如下:
1、孕16周以后,體重出現明顯增長;
2、孕16~24周時,每周增加0.6公斤;
3、孕25~40周時,每周增加0.4公斤
4、整個孕期,體重增長11~15公斤。
孕期腹圍的變化:單純測量腹圍多少不能作為胎兒發育的指標,主要是為了觀察腹圍增長的動態。
腹圍的增長規律大致如下:
1、孕20~24周時,腹圍增長最快,每周可增長1.6厘米;
2、孕24~36周時,腹圍每周增長0.8厘米;
3、孕36周以后,腹圍增長速度減慢,每周增長0.3厘米;
4、孕16~40周,腹圍平均增長21厘米,每周平均增長0.8厘米;
孕期宮高的變化:一般情況下,在孕16周開始測量子宮高度(宮高)。
整個孕期宮高的增長規律如下:
1、孕16~36周時,宮高每周增長0.8厘米,平均增長0.9厘米;
2、孕36~40周時,每周增長0.4厘米;
3、孕40周以后宮高不但不再增長,反而會下降,這是因為胎頭入盆的緣故。
溫馨貼士:如果連續兩次或間斷三次測量的宮高在警戒區,則提示異常;宮高在高值多提示可能是多胎、羊水過多、胎兒畸形、巨大兒、臀位、胎頭高浮、骨盆狹窄、頭盆不稱和前置胎盤的情況。
乳房變化:
由于妊娠期體內產生大量雌激素所致,孕婦的乳房會變大、腫脹、乳暈和乳頭的顏色變深、乳頭敏感有情。隨著妊娠周數的增加,乳房腫脹的情況也會更加明顯,甚至到了懷孕后半時期,偶而會滲出薄薄的乳汁。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做好乳房護理,才能減輕乳房腫脹不適的感覺,也有助于未來的哺乳。
色素沉淀、斑點:
懷孕期間因為荷爾蒙、身體代謝、體質等影響,皮膚會出現一些正常的生理性變化。約90%的孕婦會有色素沉積的現象,也就是說膚色會明顯的加深,尤其在乳頭與外陰部的地方;而原本有黑斑、雀斑、胎記等部位也會更為明顯。雖然如此,準媽媽們也不用太過于擔心,只要在懷孕期間徹底做好防曬、清潔、肌膚保養等工作,這些斑點往往會在產后一年內自行消退。
長妊娠紋:
隨著腹部皮膚的擴張,皮膚下的膠原質開始撕裂,在腹部、胸部、臀部和大腿都留下妊娠紋。大概50%的女性都會有妊娠紋,它的出現取決于遺傳和營養等因素,而體重的增加數量在某種程度上也起著一定的作用。 體重增加迅速的準媽媽,妊娠紋的狀況一般都很嚴重,但是,這種情況也會在體重增加很少的準媽媽身上出現。雖然妊娠紋可能一輩子都不能完全消除,但生產后,它們會逐漸地變成銀白色,并慢慢變淺。
腹部有黑線:
過剩的黑色素不但能影響到你的臉,同樣也可以影響身體皮膚。大多數的準媽媽在腹部正中央以下會出現一條深褐色的線,通常被稱為黑線。在生產后,一般都會消退。
容易背痛:
孕婦身體形態的改變往往會導致背痛。隨著孕婦體重的增加,她的重力中心開始轉移,身體經常前傾,使后背承受更多的壓力。更糟的是,懷孕時,身體還會釋放一種恥骨松弛激素,來使骨盆以及其他的關節放松,為生產做準備。如果身體給予坐骨神經過多的壓力,就會引起坐骨神經痛,臀部以及大腿等會產生刺痛等狀況。熱水袋或按摩可以起到緩解的作用,但最重要的預防措施是要掌握正確的站立姿勢,即抬頭、挺胸,下巴微收,雙眼平視前方;肩膀放松,后背盡量挺直,并微微地收緊腹部肌肉。
尿頻:
看起來好像你在衛生間度過的時間甚至比你睡覺的時間還長,尤其是在懷孕的第一階段。其中一個罪魁禍首就是腎,在孕期,為排出體內增加的過多的水分,它的工作壓力增加了不少。在孕后期,隨著子宮的增大,它對膀胱的壓力也在增大。為減少去衛生間的次數,可以試試在小便時,讓身體前傾,盡量排空膀胱。
牙齦出血:
刷牙的時候你的牙齦會出血嗎?懷孕時,你可能會得一種短期的叫做孕期齒齦炎的疾病,當激素水平上升引起口腔內的血管膨脹或腫脹時,就會發生出血的情況。這種疾病在嚴重的時候會導致新生兒體重過輕。為避免這種情況,你應該定期進行牙科檢查,一旦發覺有感染等狀況,必須馬上通知醫生。